方藥是中醫治病的主要方法。每味中藥都具備四氣、五味、升降浮沉及歸經等特性 ,這些特性是根據各藥施用于人體所產生的作用和功效而確定的。四氣,即寒、熱、溫、涼四性 ;五味 ,即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 (淡、澀 )等 ;升、降、浮、沉反映了藥物在人體中發揮作用的動態趨向 ;歸經指藥物特定的作用部位。每味中藥都可視為由特定的性味、作用趨向及作用部位等構成的綜合體 ,其效用是綜合作用

我們必須執簡馭繁,明白處方的原則,運用其加減。總之,方劑的變化,是多樣的,靈活的,總是隨著臨床證狀的變化在變化。

(1)藥味加減:方劑常因藥味的加減而改變其功用和適應範圍,例如桂枝湯本為解肌、調和營衛之方,適用於外感表症,汗出惡風而熱象不著者。假如在症候的基礎上水見氣喘時加杏仁、厚朴、兼有平喘的作用,假使口苦,舌苔黃,熱象較明顯,加黃芩就有退熱的作用,這是在主症未變的情況下,隨著兼症的不同加減變化的方法。又侈如麻黃湯本為辛溫發汗方,假如表寒不重而咳喘明顯者,可去桂枝用於止咳平喘方面,雖然只減一味,適應症就不同了。

(2)配伍變化:方劑主要藥物配伍改變後,往往會直接影響到該方的主要作用,如以黃耆為例與人參、白朮、升麻、柴胡等配用是補中益氣湯,有升提補氣的作用。與桂枝、芍藥等配合是黃耆建中湯,有溫中補虛的作用。與白朮、防風等配伍是弱屏風散,有固表止汗的作用。與當歸同用,是補血湯,有攝血補血的作用。與白朮、防己為伍,是防己黃耆湯,有利水的作用。由此可見方劑的作用也就大不相同了。

(3)藥量變化:一個方劑中藥物的用量如有改變,它的作用也會隨之不同,如小承氣湯和厚朴三物湯同為大黃、枳實、厚朴三味藥所組成。但小承湯用大黃為主藥,枳實、厚朴為輔助藥,目的在瀉熱通便,用於熱結便秘。厚朴三物湯以厚朴為主藥,枳實、大黃為輔助藥,目的在於消除脹滿,用於氣滯腹部脹滿,由於主藥與輔藥更換,治療作用,也就有所差別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